[原创]经典热?经典祭
浏览量:327 回帖数:7
1楼
这个时代,我们失落的是一种心态。曾经,我们拥有唐诗晋字汉文章,如今,它们只留下一个凌然不可逾越的背影。“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李白的奇丽;“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是王维的空灵;“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元稹的执着。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背出一大堆光焰万丈长的诗句,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无数人从孩提时便在背诵这些句子,每一个孩子长大了都会明白这样的真理:老古人最智慧、最凝练的表达方式,永远只是过去的风景。我们的时代,随处可见洋可乐、肯德基、超女以及呼啸而过的直排轮,快餐式的外来文化伴着人们对GDP最直观而迫切的需求通过打开的国门涌入,对现代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影响力汇合成滔天波浪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千百年构建起的传统道德体系和文化审美。我承认敏锐的人一直存在,我也承认中国人对保存民族文化延续经典审美的努力没有消失,这两个条件才使得越来越多的经典在充斥着网络小说的书架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接着我又看到,年幼的孩子牵着父母的手,奶声奶气地背诵唐诗,目的只是换来一顿麦当劳;学生硬着头皮啃论语,就是为了要一个好看的分数。面对席卷社会的经典热,我能感到的只是写在人们脑门上的那个词:功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滥俗的话道出最颠扑不破的规律:审美方式永远取决于社会土壤。中华自古以农立国,自然经济的长期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中国人迟缓、闲适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容易停下脚步捕捉自然的美,触发诗意的灵感。费孝通将古中国的社会说成“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敬畏神灵,崇拜祖先,周而复始地从事相同的事业,任何一种前人的理论都有可能被圣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公认的权威和道德标准总是树立不倒。于是我们面前有了四书五经,有了被人膜拜千年的经典。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破毁了关门自守的可能性,也就支解了这种恬淡如水的心态。《边城》还在企望为这个民族唤起一些美好健康的记忆,推土机已经开进了凤凰城。轰鸣的机器声淹没鸟鸣的声音,水泥森林挡住人们发现美的视线,摩登的写字楼吸引一群一群现实的人趋之若骛。对于步履匆匆的人来说,一次性水杯里装的咖啡远比絮叨磨人的茶来得方便可口。丢失了东方审美里那一份“独揽天上小团月”的诗意联想,再好的惠山泉煮小龙团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堆自我安慰式的茶渣。猛然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典文化的存在略显奢侈,含蓄婉转的审美方式有点尴尬。丢失了审美心态的强硬基础,古卷典籍的兴盛不过是一次华丽的祭奠。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8/8/16 14: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