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学市场容量巨大

楼主

zgm830924 [离线]

0☆☆☆☆☆

发帖数:40 积分55
1楼
全国目前有大学生2200万,每年仅仅是大学生个人消费这一块就有200亿以上(不包括学费、住宿费、交通费等),根据我随机调查了部分北京大学生,每个月消费额几乎都超过1000元,用于食品、娱乐、数码产品、图书音像制品等,仅仅北京200万大学生,就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
  短短几年后,大学生就将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个时候灌输给他们的品牌概念,很可能就是终身的。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品牌印象,一个终身消费者的巨大潜力不可估量。
  目前的家庭结构,一个大学生就是家中的重点,除去昂贵的教育费用,他们的消费需求也是促使家庭消费的重要风向标。尤其是中国的父母,真是“孝子”,对于儿女的要求可说是有求必应。而且年轻人追求时尚,对于新产品新观念容易接受,对于消费采取开放的态度,都是市场推广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从任何角度看,大学市场都是王者必争之地,岂能轻易拱手让人。这也就是为了各大国际品牌想尽方法,笼络校园市场,捐款、赞助、赠送,慷慨大方的扔钱。因为他们最了解大学市场的潜在价值,未来的用户就在这里。
二、先谈谈中国的高校
  中国的高校尽管与世界高水平的高校具备一定的差距,却始终担负着不同寻常的责任和重负。从“五四”开始,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成了一登龙门的重要途径,承继了中国开科取士的传统功能,由于中国教育资源的长期匮乏,大学生也成为一种精英阶层,成了社会追捧的对象和潮流的引导者,学生运动一直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难免挂一漏万,很多东西一时没想到,有些细节的东西恐怕写的也很不全面,目的还是开头说的,抛砖引玉,哪位高手有兴趣可以大家多交流。
  可以加本人msn:chao.mai@hotmail.com,或者到谢谢网www.xiexie.cn找我,我叫买超(呵呵,名字是真的,不是笔名,声明先)
  在中国,大学具备了如此不凡的意义,多年以来,学生是“天之骄子”,高校是“象牙之塔”,是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净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圣殿,加之中国教育制度本身的刻板和僵化,更使高校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所,说是学校。然而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以及经济大潮涌动,大学生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凸现,封闭保守的校园也逐步面对广阔的社会打开一点门缝。
  从国外大学校园的状况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校园内各种商业活动异常活跃。美国硅谷的诸多创业者都是在斯坦福大学内开始的创业历程,新技术、新思想、新的营销模式,也多来自校园内活跃的思想和创新体系。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校长说:“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正如硅谷之于美国”,抛开自吹自擂的成分,斯坦福对于硅谷的确至关重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国内高校除了扩招,做一些硬件的升级更新,整个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又作的如何呢?面对社会,面对新的经济体系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坦白说,我感觉我们的高校教育似乎还处在束手无策的状态。
三、高校市场推广的难点
  作为一个搞市场的,本不用对教育制度指手画脚,“做人要厚道”嘛,到时候各大高校都不让我进门了。但各位且不要着急,教育的态度其实恰恰影响到了校园市场推广的模式。
  高校推广的难点在于:
1、 校园防范严密  中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依旧是家长管孩子的模式,什么都不让作,生怕出什么错,你就是送钱给他,他也要问你:“为什么给我钱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高风亮节固然可配,可对于一切凡是涉及一点商业氛围的东西都拒之门外,岂不过于僵化?
  “我们这里是读书育人的场所,不能太商业”,这是校方经常的说法,作为校方,他们不关心学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面对商品经济,重要的是把学习搞好,面子上的事情做好,不必管是不是学以致用。
2、 高校规则纷杂随意  培训机构不能进高校,售卖活动不能进高校,唱歌跳舞不能进高校,种种繁多的规则要求横加于身,让想尝试一下高校市场推广的公司碰壁而归,灰心丧气。其实这些规则往往并不是规则,而是根据不同人的好恶来确定,一个活动一个人可能告诉你绝无可能操作,另一个就饶有兴味的要和你合作一起搞。高校内的规则随意性过大。
3、 高校市场情况瞬息万变  由于校园机构庞杂,管理多头,往往一个校内活动谈下来了,展板摆上了,前期宣传作完了,突然来一个不知什么领导,告诉你不许作,没有得到他们的审批。
  更有甚者,你委托某个自称神通广大的同学搞定全部,以为万事俱备,事到临头那个人却找不到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本事打通所有关节,只是随口应承,由于学生不是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更不可能和你签署协议。即便签署了,你也很难真正追究他的责任。学生作为一个松散群体,社会经验匮乏,唯独胆子大,什么都能应承,做得到做不到却不能保证,你能把他如何?
  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突然学校要开什么大会,什么领导来参观,或者中非论坛,或者什么敏感时期,即便批复过盖了章的合同也顷刻作废,这叫不可抗力,学校随便给你一个理由,活动就泡汤。
  高校推广的种种困难,很大程度与中国教育的体制有关,正是这种体制造成了不规范状态。
四、高校市场推广的一些错误做法  我们无力改变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者的挂念,这也不是咱们这个层面应该关心的事情,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高校市场未免太可惜了。拼财力,大多数国内公司望尘莫及,可校园市场这么一块膏腴之地,谁肯轻易放弃。
  我接触过一些公司(不提名字了,免得得罪人,我这人就是厚道,没别的优点),一心要作校园市场,也花了精力,也费了金钱,结果却糟糕的一塌糊涂,垂头丧气的说:“以后不搞校园市场了”!我只能说:“朋友,你错了,不是不能搞,是要掌握方法。”
  我认识一个公司作他们选秀活动的宣传,自称前期投放了60万份单子。我很奇怪,因为一般这类单子,校园渠道会反馈给我,我们会主动和这些公司联络,可我却没有听到任何消息。按说如此规模,怎么也该得到消息,所以派人随机调查了几十个学校,按照他说的投放的学校。结果没有任何一个人收到,而他的活动报名人数四个月也只有500人(这个数字恐怕也有不少水份)。再问单子如何发放,他告诉我是找熟人,认识这个大学里面的学生,再把单子托运到北京,然后给学生钱发放。这种毫无监督的发放,除了印刷费,又增加了大量宣传单运输费,结果估计是单子扔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如果这样做校园推广,不但是事倍功半,只怕是竹篮打水。
  另外一些公司做校园活动采用“拍脑门”方式:周五说:“下周一我要马上到校园作一场讲座,你们马上搞定”,你要搞清楚状况,安排场地、前期宣传都是需要时间的,学校不会按照你的时间表活动,只会按照自己的情况操作。没有铺垫,没有沟通,即便场地可以搞定,这样仓促的活动能产生什么效果自不待言。
  有些公司认为校园就是卖场,把活动当成售卖,关心一个场地能够卖出多少产品。这样的做法当然也无不可,毕竟一切的市场活动都以最终的销售达成为目的。但一般来说,这样的销售只适合一些价格低廉的消费产品,例如食品。我知道有些it公司想在校内作售卖,直接推销计算机,结果是付出了不少资金和人力,卖出的产品根本无法弥补费用,因而彻底否定了校内推广。而实际上,校园内对计算机的需求非常巨大,每年都会新增更新非常多的电脑,不成功,只是因为你选错了路经。
  据我了解,很多公司校园活动往往直接找大学生,这当然是一条捷径,却是一条风险之路。往往一个电话过去,很多学生应声而至,纷纷陈述自己在校内做过什么活动,担任什么职务,有多么广泛的关系。如果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还和十多年前一样,忠厚可信言出必果,那你是太小看现在的学生了。十年前我写的简历中规中矩,现在学生的简历天马行空无中生有,所以很多公司正式由于过分信任而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没有监督,那这些学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他们不是你的正式员工,不必对公司负任何责任,只要赚到应得的费用就好了。学校教育的很大弊端是没有教会学生什么叫职业规范,什么叫职业道德,这也和社会风气有关,我们不能苛责学生,但却不能不了解校园的实际情况。(转下篇)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7/4/13 7:21:00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