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现廿八都--古镇处处飞剪刀

楼主

曦曦 [离线]

0☆☆☆☆☆

发帖数:283 积分47
1楼
今年春节在浙江衢州、江山一带逍遥了七天,感觉心情不是一点点的舒坦。离开了尔虞我诈的公司、道貌岸然的客户,来到山中古镇廿八都。廿八都镇,廿八都地属浙江省江山市,勒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镇子所在地四面环山,空气清新,景色秀丽。廿八都最最出名的一是古镇上数量众多的古宅,还有就是别处少有的“移民文化”。更多图片尽在:http://www.sh-zenith.com/bbs/topiclist.asp?bd=140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的仙霞岭阻挡,于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使旁边的小镇有了历史记载。北宋时在浙江南部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的战略险要,这不仅因为她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她有安民、枫岭、六石、仙霞四道关口,易守难攻而变得声名赫赫。 有人曾用“一十百千”来形容廿八都,即一条古道(仙霞古道)、十余种方言、百家姓、千年古镇。廿八都的居民多为他乡迁徙而来,在姓氏、语言、建筑等方面显示出强烈的移民特征。镇上三千多居民有一百三四十个姓氏,名副其实的“百姓”镇;居民各自说着南腔北调的方言,语种多达十余种。我在老街上随处走走,听到的却是乡人之间聊天说的类似于四川话的廿八都官话。除了通行的“廿八都官话”,廿八都经常使用的方言至少还有9种,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灰山腔”、“岭头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方言的多样性最能反映廿八都移民的特征,“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无须多说,“灰山腔”实际上是江西宜黄口音。600多年前,江西抚州府宜黄县很多人到这里来开石灰窑,烧石灰,推动了廿八都造纸手工业的发展。他们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一直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他们的聚居地因此而叫做灰山,他们的方言被叫做“灰山腔”。灰山人卖了石灰,一定要买几两酒和豆腐坐在店里边吃边谈天,所以这里有豆腐店而兼酒店的,到民国时还有六七家,也算是一个特色。“岭头腔”实际上是福建汀州方言。“溪下腔”是福建泉州、莆田一带方言,也称下府腔,是指福建下八府的方言。“洋田腔”、“河源腔”,是位于浙、闽交界的浮盖山麓两个小村落使用的方言,受浦城方言影响较大,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属于一种方言的变种。这些方言的存在大致上将廿八都先民的源头说清楚了。最让人费解的还是“廿八都官话”,当地人也叫“正字”,通行于整个廿八都,和属于吴语系的江山话截然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廿八都音系”(《衢州市志》)。不过它虽然保留了“官话”的特点,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受到了附近江山等地方言的影响。他们叫孩子为“娃仔”,女孩子为“女娃仔”。凡有小的意思都叫“仔”,什么狗仔、猫仔、牛仔、猪仔、羊仔等,连小沙锅也叫“泥锅仔”或“风炉仔”。这一语言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种说法是,清初在仙霞关和枫岭关之间设立“浙闽枫岭营”,游击衙门设在廿八都,“官话”就是驻扎廿八都的守关清军的通用语,“官话”其实不过是关外口音,因此也称“关话”,俗称“廿八都腔”。廿八都人后来在遥远的东北丹东遇到知音,找到自己语系的源头不是偶然的。杨庆山老人说,抗美援朝时,镇上有几个青年参加了志愿军。部队在丹东停留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当地的方言几乎和“廿八都官话”一样,于是恍然大悟———“官话”不就是“关话”,山海关外的一种话吗?据说几位年轻人曾禁不住喜极而泣。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9/2/8 13:37:55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