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有爱心的人——娃哈哈爱心支教3000人报名带来的思考
浏览量:340 回帖数:0
1楼
近日看新闻说,娃哈哈爱心支教活动已经有3000人报名,远远超过计划招募的100名志愿者。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很是惊讶,印象里这个社会被媒体渲染成冷漠自私的社会,看到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用一年的时间,远离自己的家人,放弃舒适的生活,去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的地方,忍耐物质的匮乏和寂寞,去教陌生的孩子们读书。心里便生起一股暖流。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仔细了解娃哈哈的这个支教活动。
发现能有这么多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也是与娃哈哈的支持有关。娃哈哈事先与教育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能够确保这些志愿者去的地方都是确实需要支援的贫困山区学校,避免志愿者空有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情况。
同时,这个爱心支教的志愿者,娃哈哈每月会给予补助,并提供保险等保障。每学期也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旅费补助。
基于这两点,有了娃哈哈爱心支教活动这个出口,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估计负责审核志愿者资历的学校校长们都要喊吃不消了。
这种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我是非常赞赏的。主要是两点原因。
首先,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达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贫困山区;一方面是公益热情无处释放的个人。由于缺少信息沟通的渠道,个人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或者网络上的一些个人经历文章等途径来获取信息。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很容易造成慈善资源(物资、人力等)向被报道的学校、地区集中。
以我亲身经历来讲,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北川、汶川等地方因为媒体的高强度曝光,举世瞩目,大批捐款物资以及志愿者纷纷涌入当地,造成资源饱和甚至过剩。而绵阳、绵竹、青川这些地方,因为受到的关注没有那么多,所需要的救助缺口相对比较大。这种失衡的状态,一是影响到了灾区救援行动有效进行,二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支教上,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但是,娃哈哈通过事前调查与沟通,将需要师资力量补充的山区学校公布出来,促成学校与志愿者的双向选择。选择过程中可进行资源的调拨与再分配,正达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皆大欢喜。
其次,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保障了慈善的持续性。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二人在极为艰苦落后的凉山北部,十八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李桂林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一位又一位老师带着满腔的抱负和爱心来了,然而过不了多久又走了,十八年来只有他和妻子坚持了下来。
支教为什么艰难?
因为指望个人长期无报酬地付出,很难。这是人之常情,人总要吃饭、总有可能生病,也需要亲情,害怕寂寞孤独。很多人没法长期坚持下来。还有很多人因种种顾虑而裹足不前。因此,很多个人组织的支教活动半途夭折,都是因为没精力进行或者后继无人。
而娃哈哈组织支教活动,正好改善了这种情况,每月的补贴和保险,至少解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让志愿者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并且有娃哈哈这种知名企业的组织,可以做到铁打的娃哈哈流水的志愿者。每个志愿者做一年的短期支教,之后组织另一拨人接替。这样能够保证志愿者的热情不会过度消耗,也保证了慈善的持续进行。
据我所知,娃哈哈过去捐钱捐物,在教育事业公益上也投入了2个多亿。因为受“非常豪华的教学楼里没有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这种情况的触动,这一次娃哈哈改变了过去物资资助的方针,而采取资助志愿者这种形式进行教育事业公益。
教育树人,百年大计。这些报名的3000志愿者,为国为民实乃有侠义之风。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背后娃哈哈做出的贡献,而国家也该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像娃哈哈一样投身慈善当中来。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仔细了解娃哈哈的这个支教活动。
发现能有这么多踊跃报名的志愿者,也是与娃哈哈的支持有关。娃哈哈事先与教育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能够确保这些志愿者去的地方都是确实需要支援的贫困山区学校,避免志愿者空有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情况。
同时,这个爱心支教的志愿者,娃哈哈每月会给予补助,并提供保险等保障。每学期也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旅费补助。
基于这两点,有了娃哈哈爱心支教活动这个出口,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估计负责审核志愿者资历的学校校长们都要喊吃不消了。
这种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我是非常赞赏的。主要是两点原因。
首先,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达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贫困山区;一方面是公益热情无处释放的个人。由于缺少信息沟通的渠道,个人只能通过媒体的报道或者网络上的一些个人经历文章等途径来获取信息。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很容易造成慈善资源(物资、人力等)向被报道的学校、地区集中。
以我亲身经历来讲,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北川、汶川等地方因为媒体的高强度曝光,举世瞩目,大批捐款物资以及志愿者纷纷涌入当地,造成资源饱和甚至过剩。而绵阳、绵竹、青川这些地方,因为受到的关注没有那么多,所需要的救助缺口相对比较大。这种失衡的状态,一是影响到了灾区救援行动有效进行,二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支教上,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但是,娃哈哈通过事前调查与沟通,将需要师资力量补充的山区学校公布出来,促成学校与志愿者的双向选择。选择过程中可进行资源的调拨与再分配,正达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皆大欢喜。
其次,有组织的志愿者行动保障了慈善的持续性。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二人在极为艰苦落后的凉山北部,十八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李桂林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一位又一位老师带着满腔的抱负和爱心来了,然而过不了多久又走了,十八年来只有他和妻子坚持了下来。
支教为什么艰难?
因为指望个人长期无报酬地付出,很难。这是人之常情,人总要吃饭、总有可能生病,也需要亲情,害怕寂寞孤独。很多人没法长期坚持下来。还有很多人因种种顾虑而裹足不前。因此,很多个人组织的支教活动半途夭折,都是因为没精力进行或者后继无人。
而娃哈哈组织支教活动,正好改善了这种情况,每月的补贴和保险,至少解除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让志愿者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并且有娃哈哈这种知名企业的组织,可以做到铁打的娃哈哈流水的志愿者。每个志愿者做一年的短期支教,之后组织另一拨人接替。这样能够保证志愿者的热情不会过度消耗,也保证了慈善的持续进行。
据我所知,娃哈哈过去捐钱捐物,在教育事业公益上也投入了2个多亿。因为受“非常豪华的教学楼里没有老师给孩子们上课”这种情况的触动,这一次娃哈哈改变了过去物资资助的方针,而采取资助志愿者这种形式进行教育事业公益。
教育树人,百年大计。这些报名的3000志愿者,为国为民实乃有侠义之风。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背后娃哈哈做出的贡献,而国家也该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像娃哈哈一样投身慈善当中来。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9/7/24 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