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田县一线教师的悲哀
浏览量:307 回帖数:0
1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田县一线教师的悲哀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1356810&highlight=
2007年暑假,大田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全县80%教师参与),活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收费,然这引起了县人事局与县教育局对于收费分配不平衡的冲突(分赃不平)。在培训活动期间,县人事局就利用其分管继续教育培训论证的权力,宣布此次继续教育培训无效并中断了此次活动,一时间,在社会上被传为笑谈。这一事件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从此,县教育局与县人事局两部门之间以及领导个人之间均结下了疙瘩,此后,人事局不断利用职权对教育系统进行打击报复,这殃及了一线教师:
一、2007年下半年,几十名工作调动的教师被人事局一律降聘。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教师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才会被降聘,人事局凭什么降聘工作调动的教师?
二、2008年,省人事厅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全员竞聘的有关通知,县人事局违背文件精神更改了有关条文,更进一步对教育系统进行打压,并要求教育局要“遵照执行”,要求全县教育系统进行彻底的另类于周边县市的全省唯一的“全员竞聘”。
由此,轰轰烈烈的大田县的教师岗位竞聘在全县展开。自2008年底开展至今,这种由县人事局划定职数比例、各校自定竞聘方案(自定游戏规则)、让一线教师“自相残杀”的所谓“竞聘活动”,引起了全县教师的强烈不满。竞聘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和严重的权权交易的腐败行为。现将不公平的现象及腐败行为罗列如下:
(1)因为各校自定规则,校领导班子成员利用手中权力,调整各种积分指标的权重,自定对学校领导班子有利的积分规则,全部都聘上理想的岗位。虽然各校开了“教代会”,但“教代会”成员,一线教师很少,大多是班子成员。
(2)各校“教研员”和“内部停薪留职人员”这类“关系户”都能聘上理想的岗位,造成“没干活的聘上了,干活的落聘”的荒唐现象。
(3)一些计算积分的指标如先进、奖励、教学成果等只看最近两年的。这样一来,一些前些年取得好成绩的老师得不到承认:如果最近一两年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未评得先进的,无论过去多么辉煌,也得不到体现。于是就有人说:过去干再好,都没有用。
(4)职数比例分配至各校,而不是按全县教师总数进行分配,是不科学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造成了学校教师之间相互“残杀”,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例如,有些学校特别是小学,近10年都没有再增加新教师,而且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这样一来,该校相对年轻的教师,即使工作年限已经很长,已经上了中、高级别的职称,也只能“低聘”或“降聘”至初级,这并不因为是他的工作能力不行,成绩不好,随着学生数的逐年递减,这些学校是不可能再进新教师的,按这样下去,这些被“低聘”或“降聘”的“老”教师直至退休永远聘不上中、高级职称;反之,有些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比较低,即使工作年限不长,也可以聘到中、高级职称的岗位。这样的结果是:同一年龄段水平相同的教师仅仅由于所在的学校不同,境遇完全不同,甚至出现了“原本教过的学生(现在是教师)已竞聘上中高级职称,而现在四五十岁的教过他的老师现在被降聘为初级”的现象。这种“学生高级,老师初级”的现象,如果该老师没有水平,怎么可能教得出高级职称的学生呢?这种现象是否非常荒唐?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的积极性,反而造成了学校教师心理不平衡,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教师之中现在广泛流行这样的观点,努力工作还不如混个小领导,或是调到比较“年轻”的学校。
如果采用全县制定统一的竞聘规则,全县教师不分学校统一竞聘,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聘上,不是更合理吗?
(5)借用外校的教师,在各个学校制定积分规则的时候,就一律被排除在外且降聘:原学校认为,该教师没有在本校工作,不应被聘上;现学校认为他是借用教师,不属于他们的编制,也不应被聘上。这造成了凡教师被借用到外校,就没有被聘上的可能。借用到外校的教师,难道就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吗?是否这些外借的教师都不努力教学,或者水平不行呢?可是,水平不行,为什么可以被借用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如小学借用到中学,乡镇借用到城关)呢?这种现象,扼制了人才的流动,阻碍师资的合理配置。
(6)个别单位与县人事局进行幕后交易,进行“权力平衡”,县人事局对这些单位“网开一面”,不按文件的划定的职数比例进行竞聘,如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县教育局,经过“公关”,进行权权交易,搞“权力平衡”后,这些单位全部按原有职称聘上且工资加级。这对基层学校教师无疑是一种歧视和打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腐败行为,怎么能够让基层一线教师尤其被“低聘”和“降聘”的教师感到心平气和?
综上所述,大田县全员竞聘存在诸多不符合中央和省文件精神的不合理做法,滋生了权权交易的腐败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争斗和领导个人恩怨,殃及了无辜的一线教师,而后的“权力平衡”又造成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严重地打击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1356810&highlight=
2007年暑假,大田县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全县80%教师参与),活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收费,然这引起了县人事局与县教育局对于收费分配不平衡的冲突(分赃不平)。在培训活动期间,县人事局就利用其分管继续教育培训论证的权力,宣布此次继续教育培训无效并中断了此次活动,一时间,在社会上被传为笑谈。这一事件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从此,县教育局与县人事局两部门之间以及领导个人之间均结下了疙瘩,此后,人事局不断利用职权对教育系统进行打击报复,这殃及了一线教师:
一、2007年下半年,几十名工作调动的教师被人事局一律降聘。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教师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才会被降聘,人事局凭什么降聘工作调动的教师?
二、2008年,省人事厅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全员竞聘的有关通知,县人事局违背文件精神更改了有关条文,更进一步对教育系统进行打压,并要求教育局要“遵照执行”,要求全县教育系统进行彻底的另类于周边县市的全省唯一的“全员竞聘”。
由此,轰轰烈烈的大田县的教师岗位竞聘在全县展开。自2008年底开展至今,这种由县人事局划定职数比例、各校自定竞聘方案(自定游戏规则)、让一线教师“自相残杀”的所谓“竞聘活动”,引起了全县教师的强烈不满。竞聘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和严重的权权交易的腐败行为。现将不公平的现象及腐败行为罗列如下:
(1)因为各校自定规则,校领导班子成员利用手中权力,调整各种积分指标的权重,自定对学校领导班子有利的积分规则,全部都聘上理想的岗位。虽然各校开了“教代会”,但“教代会”成员,一线教师很少,大多是班子成员。
(2)各校“教研员”和“内部停薪留职人员”这类“关系户”都能聘上理想的岗位,造成“没干活的聘上了,干活的落聘”的荒唐现象。
(3)一些计算积分的指标如先进、奖励、教学成果等只看最近两年的。这样一来,一些前些年取得好成绩的老师得不到承认:如果最近一两年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未评得先进的,无论过去多么辉煌,也得不到体现。于是就有人说:过去干再好,都没有用。
(4)职数比例分配至各校,而不是按全县教师总数进行分配,是不科学的。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造成了学校教师之间相互“残杀”,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例如,有些学校特别是小学,近10年都没有再增加新教师,而且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中老年人,这样一来,该校相对年轻的教师,即使工作年限已经很长,已经上了中、高级别的职称,也只能“低聘”或“降聘”至初级,这并不因为是他的工作能力不行,成绩不好,随着学生数的逐年递减,这些学校是不可能再进新教师的,按这样下去,这些被“低聘”或“降聘”的“老”教师直至退休永远聘不上中、高级职称;反之,有些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比较低,即使工作年限不长,也可以聘到中、高级职称的岗位。这样的结果是:同一年龄段水平相同的教师仅仅由于所在的学校不同,境遇完全不同,甚至出现了“原本教过的学生(现在是教师)已竞聘上中高级职称,而现在四五十岁的教过他的老师现在被降聘为初级”的现象。这种“学生高级,老师初级”的现象,如果该老师没有水平,怎么可能教得出高级职称的学生呢?这种现象是否非常荒唐?
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的积极性,反而造成了学校教师心理不平衡,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教师之中现在广泛流行这样的观点,努力工作还不如混个小领导,或是调到比较“年轻”的学校。
如果采用全县制定统一的竞聘规则,全县教师不分学校统一竞聘,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可聘上,不是更合理吗?
(5)借用外校的教师,在各个学校制定积分规则的时候,就一律被排除在外且降聘:原学校认为,该教师没有在本校工作,不应被聘上;现学校认为他是借用教师,不属于他们的编制,也不应被聘上。这造成了凡教师被借用到外校,就没有被聘上的可能。借用到外校的教师,难道就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吗?是否这些外借的教师都不努力教学,或者水平不行呢?可是,水平不行,为什么可以被借用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如小学借用到中学,乡镇借用到城关)呢?这种现象,扼制了人才的流动,阻碍师资的合理配置。
(6)个别单位与县人事局进行幕后交易,进行“权力平衡”,县人事局对这些单位“网开一面”,不按文件的划定的职数比例进行竞聘,如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县教育局,经过“公关”,进行权权交易,搞“权力平衡”后,这些单位全部按原有职称聘上且工资加级。这对基层学校教师无疑是一种歧视和打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腐败行为,怎么能够让基层一线教师尤其被“低聘”和“降聘”的教师感到心平气和?
综上所述,大田县全员竞聘存在诸多不符合中央和省文件精神的不合理做法,滋生了权权交易的腐败现象,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争斗和领导个人恩怨,殃及了无辜的一线教师,而后的“权力平衡”又造成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严重地打击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