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老师为何难以成“家”
浏览量:348 回帖数:1
1楼
熟人告诉我,他有一位熟人是家乡的一位村民,早些年到镇上开了个小厂,雇了十几名员工,在乡镇里颇有名气,不久就成了县民营企业家协会理事。后来小厂不开了,在镇上开了丬杂货铺,民营企业家的头衔不变。另一位熟人告诉我,他有位熟人是县里某局公务员,先后发表了两篇千把字的小小说,成了县作家协会理事,后来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因为机关工作忙,小说没再写,只要继续交纳作协的会费,作家协会的证件一直有效。
这两位熟人的熟人都有所作为,得到社会承认,分别成了企业家、作家,应该受到称赞。
相比之下,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士一辈子辛勤耕耘,却难以成“家”。我有些为之不平。我在调离南昌市之前,曾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二十多年,至今仍留存着一位教育局长和好几位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的深刻印象,他们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家。可惜除我之外,没听过别人这么称呼称他们。
中学语文教师张富,就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家之一。
张富是“张富教学法”的创始者,出版专着有《张富教学法》、《“跳摘”教学模式》、《问题组合教学法》、《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等七八种,发表教研文章难以计数,是语文教学界公认的语文教学重要流派之一。教育部曾精选一部分特级教师为之出版“中国特级教师丛书”,张富的专着即入编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学校开展张富教学法的实验。他退休后还不断应邀去各地讲学,不断撰写教学研究文章,《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一书就是2010年1月出版的。此时,张富已年过古稀。
张富的语文教学论着只是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或为例证,阐述的是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这是他与其他语文教学论者鲜明不同的特点和亮点。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约三十年前评选特级教师的一幕。当时省里组织的评委会评到最后,还剩下一个指标,而张富与另一个地市的候选者难分伯仲,两者只能取一。长时间相持之后,与会的南昌市教育局长拿出一沓收据。这是张富担任三年初中班主任期间,自费给学生家长邮寄四百多封信件的邮资凭证。局长介绍,这些信件全是报告孩子的进步,只要近阶段某学科测验或单元练习有某一次分数稍高,就发信报喜,从来不说学生退步“捣蛋”之事。张富就是用这种办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希望,觉得自己有潜能,于是有信心像他鼓励的那样:“跳起来摘果子”。——评委们听罢,无声地齐刷刷地举起了赞成的手臂。《江西日报》所发消息的标题是:《我省评出张富等31名特级教师》。
然而,没有谁称张富为教育家。或曰,评上特级教师就对得他起了,何必谈什么“家”。
是的,在我熟识而又觉得应被称作教育家的人士中,张富是最幸运的。张富本人对此一直感慨躬逢盛世,心存感激。
但是,中小学职称序列并无“特级教师”这一档,特级教师之“特”就“特”在它既不是专业职称,又不是学术头衔,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而我想说的却是:为什么有的行业“家”很多,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却一“家”也不“家”。其实就教育行业来说,也有一部分“家”很多,那就是大学教授。一个多月前,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对媒体谈到2009年的腐败特点是“贪腐官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有向基层延伸的趋势”。于是,《法制日报》就以“反腐专家谈今年腐败特点”为题“闪亮”见报(见新华网)。我好像记得近几年的年末,“反腐专家”也都是用这几句话来点评当年的腐败特点。——看来,“家”不“家”的还得多多仰仗媒体诸公恩典。问题在于,在许多人心目中(不知道包不包括媒体人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根本与“家”搭不上界,就像市里一位较有资望的老领导所说:“特级教师也只是教师。”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1/9/0/101219063.html?coluid=123&kindid=0&docid=101219063&mdate=0203123520
这两位熟人的熟人都有所作为,得到社会承认,分别成了企业家、作家,应该受到称赞。
相比之下,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士一辈子辛勤耕耘,却难以成“家”。我有些为之不平。我在调离南昌市之前,曾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二十多年,至今仍留存着一位教育局长和好几位中小学校长和老师的深刻印象,他们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家。可惜除我之外,没听过别人这么称呼称他们。
中学语文教师张富,就是我心目中的教育家之一。
张富是“张富教学法”的创始者,出版专着有《张富教学法》、《“跳摘”教学模式》、《问题组合教学法》、《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等七八种,发表教研文章难以计数,是语文教学界公认的语文教学重要流派之一。教育部曾精选一部分特级教师为之出版“中国特级教师丛书”,张富的专着即入编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学校开展张富教学法的实验。他退休后还不断应邀去各地讲学,不断撰写教学研究文章,《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一书就是2010年1月出版的。此时,张富已年过古稀。
张富的语文教学论着只是以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或为例证,阐述的是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这是他与其他语文教学论者鲜明不同的特点和亮点。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约三十年前评选特级教师的一幕。当时省里组织的评委会评到最后,还剩下一个指标,而张富与另一个地市的候选者难分伯仲,两者只能取一。长时间相持之后,与会的南昌市教育局长拿出一沓收据。这是张富担任三年初中班主任期间,自费给学生家长邮寄四百多封信件的邮资凭证。局长介绍,这些信件全是报告孩子的进步,只要近阶段某学科测验或单元练习有某一次分数稍高,就发信报喜,从来不说学生退步“捣蛋”之事。张富就是用这种办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希望,觉得自己有潜能,于是有信心像他鼓励的那样:“跳起来摘果子”。——评委们听罢,无声地齐刷刷地举起了赞成的手臂。《江西日报》所发消息的标题是:《我省评出张富等31名特级教师》。
然而,没有谁称张富为教育家。或曰,评上特级教师就对得他起了,何必谈什么“家”。
是的,在我熟识而又觉得应被称作教育家的人士中,张富是最幸运的。张富本人对此一直感慨躬逢盛世,心存感激。
但是,中小学职称序列并无“特级教师”这一档,特级教师之“特”就“特”在它既不是专业职称,又不是学术头衔,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而我想说的却是:为什么有的行业“家”很多,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却一“家”也不“家”。其实就教育行业来说,也有一部分“家”很多,那就是大学教授。一个多月前,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对媒体谈到2009年的腐败特点是“贪腐官员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腐败有向基层延伸的趋势”。于是,《法制日报》就以“反腐专家谈今年腐败特点”为题“闪亮”见报(见新华网)。我好像记得近几年的年末,“反腐专家”也都是用这几句话来点评当年的腐败特点。——看来,“家”不“家”的还得多多仰仗媒体诸公恩典。问题在于,在许多人心目中(不知道包不包括媒体人士),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根本与“家”搭不上界,就像市里一位较有资望的老领导所说:“特级教师也只是教师。”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1/9/0/101219063.html?coluid=123&kindid=0&docid=101219063&mdate=0203123520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