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六大软肋

楼主

文泰 [离线]

0☆☆☆☆☆

发帖数:159 积分192
1楼
中国教育六大软肋
(作者 樊政)
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国家。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从1998年的628万增加到现在的1400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仅仅的7年时间在校大学生数量猛增到了原来的223%。仅仅的7年时间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由不到美国的40%,一下子超过了美国。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大好事。可是,我们的教学硬件、师资水平、学生管理有没有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呢?

我们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下降的问题?
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没有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
国内的高中每年为高校培养的合格生源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
特别在一些教学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高校,在不合格的教学环境中,很多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成长过程令人堪忧。仔细观察一下这样的高校,学生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
在重点大学也一样,持续的扩招,带来生源质量、师资平均水平的持续的下降。
我不反对高校扩招,但是扩招速度远远超出高校的正常发展速度,那就是误人子弟、误民族未来了。
美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不是世界第一了。可是美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平均每年有4名获得诺贝尔奖,9名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脑,1039名获得世界各领域的顶级奖项。
中国和美国的最大差异已经不再是科技、工业、经济体制,甚至文化的发展也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日益缩小。
就我个人的认识,21世纪初综合中美各个领域,差异最大的部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21世纪中美其他领域的很多差异都将由此产生。
   
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第一。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安排,2007年1月起,四六级考试将不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英语四、六级考试几乎快要被作弊现象毁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社会责任感、最具理想主义和道德意识的社会群体。
    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传统本来既有着桀骜不驯、刚正不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又有着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有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在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首要地位。在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家长、学校的德育教育意识淡漠。德育教育被功利主义熏陶所取代。
我曾经在中央教育卫视播放的一次观摩课上,看到一位著名高中的教师这样教育他的学生:“同学们一定要自己答题,不要偷看其他人怎样答的。高考考场是做不了蔽的。你现在这样是自欺欺人。”这位老师在中央教育卫视的直播镜头前,不去批评同学作弊是很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有损人的行为。而是采用了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逻辑教育学生。他能居然如此理直气壮,并不是这位老师的个人问题。原因很简单,现在的高中生,一切的原则标准就是能不能有利于高考的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也只能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这也就难怪,大学考场上的不正常现象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家长、学校的德育教育被功利主义熏陶所取代。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需要全民族用几代人的时间去弥补。

3. 尊师重教,“教师节”已成为我国最受重视的行业节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保证由她的一流人才去从事教育。
以前有一部非常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要提拔一个女教师做售货员。现在看起来觉得滑稽,但却映射出了当时的现实。在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售货员手中自然握有一定的权力,自然要比教师尊贵。而当我们想要提高老师的地位时,不从根本入手,只是从道德层面上提一些口号,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严重悖离,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教育。
没有一流的待遇,不可能吸引来一流的人才。教育队伍待遇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吸引力。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36:50

波柱 [离线]

0☆☆☆☆☆

发帖数:171 积分230
2楼
现在教师的职业,仅仅不再像文革期间的“臭老九”,就算作是一个中等收入的职业也是比较勉强的。
不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就不能有一流的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国就培养不出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人才。

4.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平同志的见解掷地有声。
    23年过去了,在不久前北京的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我个人作了一个尽量详细的统计。1023家企业5228个招聘职位中,不招应届生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招聘职位有4043个。一名我认识的招聘企业HR主管无奈告诉我,“今天应届生来得太多,只好标明不招收应届生。”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换位思考意识差、自我意识强、攀比享乐意识强,适应社会、适应岗位太慢成为普遍问题。问题的原因还是在教育。
    为了成绩,学校一再压缩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教师一再单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社会、学校、老师、家长似乎都忘了一条显而易见的常识,“人生真正的较量不在考场,在职场。”
1977年底,邓小平同志力主“恢复高考”,打响了冲破“左”的禁锢第一枪。改革开放快30年了。高考改革又有多大进展呢?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又有多大进展呢?
难道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而不去大力引导学生们的业余爱好、社会活动就是教育了?
我个人认为,应该好好研究借鉴美国的教育高考制度(SAT)。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5. 家长的最大愿望就是望子成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任职时间最长的教师。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比喻是一种好的修辞。但是,真的一味寄希望于孩子,真的希望孩子无论如何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那么对于孩子对于家长就都是可悲的了。至少,这是教育的误区。
    一旦真的有了“望子成龙”的强烈功利主义愿望,作为家长就很容易忽略对孩子进行“安贫乐道”注重人格的道德教育。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在大、中学生的家长,多数是“出生在自然灾害期间,成长在十年浩劫年代”的一代。那时的教育单纯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当前革命斗争和建设服务”。这代家长当初深深体会过的这种严重左倾错误教育路线的切肤之痛。在痛定思痛的同时,难免会多少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注重孩子的道德理想教育,不注重孩子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教育,不注重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
    教育界流行着这么一个说法: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在做小学生的功课,小学生在作中学生的功课,中学生在作大学生的功课,而大学生在补幼儿园时欠下的功课。
    其中最后一句是在讽刺现在的很多大学新生,刚进入集体生活时,连基本的礼让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没有。这个问题,一方面有社会引导、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更多的责任就在于家长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能去接受人才市场残酷竞争的再教育了。

6. 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最近,《中国经济时报》与搜狐财经共同发布的“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公众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在西部大开发5年后的今天,却有58.01%的人认为东西部差距拉大了,在各种观点的比例中占绝对优势。 中国究竟该怎样面对东西部的差距?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无法绕行的命题。 
    在西部大开发5年后的今天,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教育不平等,人才不平等,是最根本的问题。
    教育不平等,最大的体现是高考招生的不平等。
    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21世纪,东西、城乡的巨大差距,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最大隐患。
教育投入、高考招生名额配比的不均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才会真正得以开发,城乡才会真正缩小差距,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作者 樊政)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36:50
返回本版
1
2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