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解题式”教学,形式变了,灵魂变了吗?
浏览量:370 回帖数:0
1楼
中国是个期望进步的民族,我们的教育也是一直期望着进步
“发散性思维”“创新型人才”云云,也讲了好些年
且看我们已经更新了多少的东西:
从拿出一篇课文,讲解文法、死记硬背;
拿出一个公式,讲解原理、死记硬背;
拿出一句外语,讲解语法、死记硬背;
拿出一首歌曲,分析曲谱、死记硬背;
。。。。。。
到现在,我们会创设情境了,用XX导入了,有实物操作了,学生小组讨论了。。。。。。
而这些很多东西其实最开始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郎咸平说,中国是个浮躁的民族,喜爱投机取巧的民族,自我感觉极好的民族,
经济上就是如此,开放市场了,搞股票了,加入WTO了……西方搞什么我们也学什么了,心里极舒服、极自豪,
然而只学了表面文章,没有学到内里的精神,以致我们创造的财富价值都被西方压榨掉了,少数人挥霍掉了,
中国看起来越来越强大,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中国的教学被称为——“解题式教学”。
我忽然觉得惶恐!
中国教育革新如火如荼,教学法不断多样化,教师们不断探索、提升自我,
我们从西方学了很多很多,但是,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我们学到了形式,但是学到内里的精神了吗?
——“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条条框框始终屹立不倒!
它要求学生去解题、给出标准答案,然后才有晋升、平步青云的机会,
于是学生从小学开始解题、题海战术、补习班……不合标准答案的、不合条条框框的一层层淘汰,
至初中、至高中、至大学……这样一次次巩固、层层淘汰下来的,必然是极优秀的、极标准的,还谈什么创新呢?
就算试题现在也想强调创新,什么稀奇古怪的题目、什么多选题、辩述题……其实还是要人给标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偏、藏得隐秘,更加加大了解题的难度,又反过来催促学生继续强化解题的能力。。。
我们看起来越来越科学、先进的教学法,是否在这个大背景下,又是在为“应试教育”“解题式教学”服务呢?
中国教育和广大教学工作者作出的努力,肯定是有用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强调人解题能力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效用能有多大呢?
忽然想起一堂课,幼儿园教材里的一首歌曲《小猫》,以此为例:
歌词很简单: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很有童趣的一首歌,极受小孩子喜爱,音乐技能层面上还要求掌握“大猫用大声表示,小猫用轻声表示”
普遍的教学模式:
先猫咪(公仔或图片)出来,和大家做好朋友,
大的猫咪自我介绍、小的猫咪自我介绍,或让孩子区分两个“猫朋友”的不同,给大家大和小的概念。
猫咪唱歌,或者其他什么名目,听歌曲。
然后提问、讨论什么的分辨歌曲不同的段落,掌握:唱大猫时声音要大,唱小猫时声音要小。
最后游戏,有的孩子当大猫,有的孩子当小猫,边游戏边巩固。
这是一堂很丰富、很有趣、可以让孩子迅速掌握歌曲和技能的一堂课。
可是注意,发现什么了吗?
这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法,还是为了解题服务的,以后孩子就根深蒂固的认为:大声=大,小声=小
我们掌握了表面技能,可是灵魂呢?
我们可不可以从本质想一想,为什么要有音乐?音乐究竟是为什么服务的?
我们这才会注意到,音乐是我们感情、行为等等的一种延伸、表达方式
从这里出发,同样的一首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教:
大家来玩游戏,大家都是猫咪,大家想做什么样的猫咪就做什么样的猫咪;
猫咪要“喵喵”叫的,大家用独特的肢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做自我介绍;
把幼儿的丰富多彩的喵喵叫声进行艺术加工,带入歌曲旋律;
此时能发现什么?
扮演大猫的就会大声唱,扮小猫的就会轻声唱,此外还有胖的猫也会唱的大声,还有男的猫、女的猫。。。
幼儿明白了,我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不同的,相应的方式,
比如:大的猫、重的猫都要唱得大声,男的猫大声还要粗犷,小猫轻声,女猫温柔。。。
——这才是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音乐的灵魂~!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甚至我自己都没尝试过,这个思考才产生不到48小时~!
放到其他任何领域里,我相信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启发学生的,是这种灵魂的东西~!
这些东西操作起来肯定很难很难,
可是,尽管艰难,这才是教师们迫切需要掌握的能力~!
中国的“应试教育”多么的难以撼动,但是,中国的教育多么的渴望着革新,
我们需要成为助力,哪怕微小到仿佛蚂蚁撼树。
“发散性思维”“创新型人才”云云,也讲了好些年
且看我们已经更新了多少的东西:
从拿出一篇课文,讲解文法、死记硬背;
拿出一个公式,讲解原理、死记硬背;
拿出一句外语,讲解语法、死记硬背;
拿出一首歌曲,分析曲谱、死记硬背;
。。。。。。
到现在,我们会创设情境了,用XX导入了,有实物操作了,学生小组讨论了。。。。。。
而这些很多东西其实最开始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郎咸平说,中国是个浮躁的民族,喜爱投机取巧的民族,自我感觉极好的民族,
经济上就是如此,开放市场了,搞股票了,加入WTO了……西方搞什么我们也学什么了,心里极舒服、极自豪,
然而只学了表面文章,没有学到内里的精神,以致我们创造的财富价值都被西方压榨掉了,少数人挥霍掉了,
中国看起来越来越强大,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中国的教学被称为——“解题式教学”。
我忽然觉得惶恐!
中国教育革新如火如荼,教学法不断多样化,教师们不断探索、提升自我,
我们从西方学了很多很多,但是,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我们学到了形式,但是学到内里的精神了吗?
——“应试教育”这个巨大的条条框框始终屹立不倒!
它要求学生去解题、给出标准答案,然后才有晋升、平步青云的机会,
于是学生从小学开始解题、题海战术、补习班……不合标准答案的、不合条条框框的一层层淘汰,
至初中、至高中、至大学……这样一次次巩固、层层淘汰下来的,必然是极优秀的、极标准的,还谈什么创新呢?
就算试题现在也想强调创新,什么稀奇古怪的题目、什么多选题、辩述题……其实还是要人给标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偏、藏得隐秘,更加加大了解题的难度,又反过来催促学生继续强化解题的能力。。。
我们看起来越来越科学、先进的教学法,是否在这个大背景下,又是在为“应试教育”“解题式教学”服务呢?
中国教育和广大教学工作者作出的努力,肯定是有用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强调人解题能力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效用能有多大呢?
忽然想起一堂课,幼儿园教材里的一首歌曲《小猫》,以此为例:
歌词很简单: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很有童趣的一首歌,极受小孩子喜爱,音乐技能层面上还要求掌握“大猫用大声表示,小猫用轻声表示”
普遍的教学模式:
先猫咪(公仔或图片)出来,和大家做好朋友,
大的猫咪自我介绍、小的猫咪自我介绍,或让孩子区分两个“猫朋友”的不同,给大家大和小的概念。
猫咪唱歌,或者其他什么名目,听歌曲。
然后提问、讨论什么的分辨歌曲不同的段落,掌握:唱大猫时声音要大,唱小猫时声音要小。
最后游戏,有的孩子当大猫,有的孩子当小猫,边游戏边巩固。
这是一堂很丰富、很有趣、可以让孩子迅速掌握歌曲和技能的一堂课。
可是注意,发现什么了吗?
这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法,还是为了解题服务的,以后孩子就根深蒂固的认为:大声=大,小声=小
我们掌握了表面技能,可是灵魂呢?
我们可不可以从本质想一想,为什么要有音乐?音乐究竟是为什么服务的?
我们这才会注意到,音乐是我们感情、行为等等的一种延伸、表达方式
从这里出发,同样的一首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教:
大家来玩游戏,大家都是猫咪,大家想做什么样的猫咪就做什么样的猫咪;
猫咪要“喵喵”叫的,大家用独特的肢体动作和声音来表现,做自我介绍;
把幼儿的丰富多彩的喵喵叫声进行艺术加工,带入歌曲旋律;
此时能发现什么?
扮演大猫的就会大声唱,扮小猫的就会轻声唱,此外还有胖的猫也会唱的大声,还有男的猫、女的猫。。。
幼儿明白了,我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不同的,相应的方式,
比如:大的猫、重的猫都要唱得大声,男的猫大声还要粗犷,小猫轻声,女猫温柔。。。
——这才是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音乐的灵魂~!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甚至我自己都没尝试过,这个思考才产生不到48小时~!
放到其他任何领域里,我相信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启发学生的,是这种灵魂的东西~!
这些东西操作起来肯定很难很难,
可是,尽管艰难,这才是教师们迫切需要掌握的能力~!
中国的“应试教育”多么的难以撼动,但是,中国的教育多么的渴望着革新,
我们需要成为助力,哪怕微小到仿佛蚂蚁撼树。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10/3/4 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