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浏览量:963 回帖数:1
2楼
北师大三人行教育学考研核心习题集选摘第七章、课程【知识图表】(图表不便于贴,略)【复习提示】本章应着重掌握课程的概念、定义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探讨课程不同定义的教育意义;掌握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包括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和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明确认识不同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解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重点掌握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与学生发展;熟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课程理论分析探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象与问题;关注新增考点,主要包括:泰勒原理,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课程的范围与结构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同步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这指的是() A.课程 B.教学计划 C.课程目标 D.教学大纲 2、把我国古代的“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称为课程,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A. 学习经验 B. 教学科目 C. 文化再生产 D. 社会改造的过程 3、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事实或要演示行为。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A. 社会改造的过程 B. 教学科目 C. 文化再生产 D. 学习经验 4、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A. 学习经验 B. 教学科目 C. 文化再生产 D. 社会改造的过程 5、课程应该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这反映的课程定义为课程即() A. 学习经验 B. 教学科目 C. 文化再生产 D. 社会改造的过程 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7、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8、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9、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0、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这反映的是() A.知识中心课程论 B.学习者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11、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课程的组织应() A.心理学化 B.知识化 C.综合化 D.分科化 12、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的要素主义属于() A.知识中心课程论 B.学习者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13、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但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 。这反映的是() A.学习者中心课程 B. 知识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这是一种() A.学习者中心课程 B. 知识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5、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差异,可将课程分为() A.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6、根据课程内容范围的大小,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7、根据课程可选择性的大小,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8、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是()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19、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这指的是() A.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 分科课程 20、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认为应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一体。其优点是可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缺点是忽视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结构。这是() A.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 分科课程 21、开设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新课程,这些课程要融合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卫生等学科知识,这是()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分科课程 22、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 综合课程 B. 选修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23、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这是指() A.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 C.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 24、作为有关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主要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的是() 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 25、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这是指() 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教材 D.课程计划 26、作为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这是指() 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教材 D.课程计划 27、它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是指() A. 课程目标 B. 课程标准 C.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 28、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A. 忠实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 29、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 A. 忠实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 30、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这是指() A. 课程评价 B. 课程标准 C.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 31、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可以通过课程评价有效地找出其优越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说明课程评价具有() A.课程比较与选择的功能 B.课程诊断与修订的功能 C.判断课程成效的功能 D.了解课程目标达成的功能 32、课程变革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超越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又必须是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能够予以理解和解决的内容。这反映了课程改革要考虑() A.文化因素 B. 科技革新 C.经济因素 D.学生发展 33、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要依据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要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这反映了课程改革要考虑() A.文化因素 B. 科技革新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二、辨析题: 1、活动课程要优越于学科课程。 2、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因素。三、简答题: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简述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区别。 5、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不同。 6、简述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7、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内容。 8、课程实施的有哪些主要取向? 9、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10、课程评价的含义、主要范围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1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12、简述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分析论述题: 1、试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分析论述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3、论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4、分析论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与内容。 5、分析评价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参考答案要点】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D 6.C 7.B 8.C 9.D 10.B 11.A 12.A 13.B 14.C 15.C 16.C 17.B 18.D 19.B 20.C 21.A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B 29.C 30.A 31.B 32.D 33.A 转自北师大三人行教育www.kaoyanbnu.com
签名档
www.zsdlt.com
2007/11/14 22:38:50